发布时间:2025-04-05 13:38:49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从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动因看,目前引发政策性金融改革潮流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国家金融体系设计的整体思路在新阶段发生了变化,例如日本政策性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的邮政储蓄系统的改革需要。
一些房地产商们也在下赌, 赌很快又会时来运转,有关部门会再次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靠房地产泡沫,靠地方政府借债,靠国企投资推动的增长,本身就是虚的,就是不可持续的。
对民间投资开放那些长期被垄断的,或是用各种玻璃门把民营企业挡在外的领域,如金融、电信、石油、公共设施等等。地方政府借债未得到遏制,国企投资也还处在高潮之中。经济是缓或不缓要看跟什么时期比。否则,让房地产的价格继续冲高,让更多的投机者进入市场,早晚要出现日本式的崩盘。从这样的速度上放缓一些,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来调控房地产,为防止出现类似希腊这样的债务危机来整治地方融资平台,这些措施都会使虚高的经济增长率降下一些来。
两年前,我们在金融上开了一个小口, 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小额贷款公司。一个是,如果今年保不住8%的年增长率,称为二次探底。居民收入下降主要发生在初次分配阶段本文针对近来热议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及走势,的确存在近年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但并不如直观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大。
企业部门的资本收益实际增幅仅为0.33个百分点,在2007年的占比应为39.16%。从营业盈余与混合收入看,发展中国家除中国外,都在43%以上,最高的印度达63.78%,发达国家基本在40%以下,中国为33.18%,也明显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数据显示,与初次分配收入的变化趋势一致,1992-2006年间,企业部门、政府部门的再次分配收入同样呈现上升趋势,居民部门则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居民部门收入比重的下降首先应当由企业部门的收入增加来解释,解释力达70%。
国内统计时,企业部门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收入具体包含两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而国际口径则划分为营业盈余和混合收入两部分。基于上述原则,根据Undata数据的可得性,最终选择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和3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金砖四国的另外3个国家,巴西、印度和俄罗斯)。
居民部门收入比重的下降首先应当由企业部门的收入增加来解释,解释力达70%(已有学者强调了其中垄断性大企业收益上升而对国库贡献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收入增加的解释力为30%(应考虑在改革前期放水养鱼、放权让利使财政收入GDP比重大幅下降之后恢复性回升的合理性)。从国际口径统计结果看,基本走势和国内口径统计相一致,但差距缩小。二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比较,差别究竟在哪里。如果按照白重恩、钱震杰(2009b)的估算,在2004年及以后年度的劳动者报酬降幅中扣除了上述统计因素,那么1993-2007年间,劳动者报酬的实际降幅为3.46个百分点,年平均降幅为0.23%,在2007年的占比应为46.03%。
分析居民部门收入的阶段性降幅,初次分配阶段降幅约占73%,再分配阶段降幅约占27%,表明居民部门收入的下降主要发生在初次分配阶段。二是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既表现共性,也突出差异。从企业部门份额来看,无论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尚属较低水平。显然,把不同参照系、不同口径、不同分配层次的数据放在一起,会引起认识的混乱。
总体上,国际统计口径受国内统计方法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可比性更高一些。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因此,即使采用收入法对资金流量进行分析,也会存在企业部门收入比重低于收入法,而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比重高于收入法的结果。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居民所得的占比是国民收入的70%以上,我国只有不到50%,就是因为政府在蛋糕切分中拿得太多。
居民部门则由68.34%降至58.73%,降幅达9.61个百分点。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国民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特点则可以概括为:劳动者报酬比重高,营业盈余与混合收入比重较高,生产税净额比重低。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居民所得的占比是国民收入的70%以上,我国只有不到50%,就是因为政府在蛋糕切分中拿得太多。在选择年份时,主要依据与中国可比的统计口径(SNA Series100和SNA Series200),并选择了各国最近年度的数据。企业部门的营业盈余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增幅为4.25个百分点,年均增幅0.33%。
把不同参照系、不同口径、不同分配层次的数据放在一起,会引起认识的混乱。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第二,对农业不再计营业盈余。(二)国际统计口径鉴于国内统计口径与国际统计口径之间的差异,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我们进一步运用国际口径的收入法统计数据进行了计算。
整体上,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基本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二是,初次分配收入在部门间的分配和国民增加值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二者的计算方法不同,不具有可比性。
这种判断总体上可以成立。我们在参考以往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最近国内和国际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收入法、资金流量表核算两种方法,说明我国近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并着重以基本可比的统计口径进行国际比较,力求有依据地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如何。需要注意的是,该时间序列存在一个统计方面的不可比因素,即统计口径在2004年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不存在比发展中大国更低的居民收入占比。
再次分配后两降一升资金流量表是一种顺次反映国民经济总量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以及消费、储蓄和资本转移等各个阶段情况的综合统计报表,也是常用于说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方法。其中,企业部门由11.70%增至18.52%,增加6.82个百分点。
从统计数据看,1993-2007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为9.75个百分点,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由11.68%增加至14.81%,增幅为3.1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即资本收益)由38.83%增加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口径可比,下文中的国际口径统计数据基本来源于Undata,采纳了SNA93统计标准。
初次分配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各部门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净支出-生产税净额净支出-财产收入净支出其中,劳动者报酬净支出=劳动者报酬运用-劳动者报酬来源生产税净额净支出=生产税净额运用-生产税净额来源财产收入净支出=财产收入运用-财产收入来源可见,初次分配收入在各部门的分配不仅仅考虑与部门直接相关的要素收入,如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和企业部门的资本收益,还考虑每一部门的其他要素收入,如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财产收入,因此,计算结果就与GDP收入法产生了进一步的差距。根据白重恩、钱震杰(2009b)的研究,国内适用的地区收入法对于GDP的核算在2004年出现了两个变化。
据白重恩、钱震杰(2009b)的估算,2004年统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大约使劳动收入份额被低估了6.29%。首先,从政府部门角度看,GDP收入法核算以省级增加值数据为基础,数据统计过程中没有包含部分非税收入,导致低估政府部门的收入,而资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直接来源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包含了非税收入,更符合实际情况,数值也更大一些。比较各国的GDP收入分配结构,总体上,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特点,可以概括为: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生产税净额比重较高,营业盈余与混合收入比重高。其中,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政府因收入税(所得税等直接税)发生使其占比提升较大,但其后政府的份额还会在政府消费(既包括行政成本部分,也包括惠民部分)过程中增加低收入居民和欠发达地区的蛋糕份额。从三大部门的相互关系看,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分配后,居民部门收入占比略有下降,企业部门占比明显下降,而政府部门占比则有所上升。
在选择国家时,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既能体现出差距,也能表明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持数据可比,我们采用了2004年经济普查之后调整过的GDP资料,列出了1993-2007年依据地区收入法计算的国民经济三大部门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二是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既表现共性,也突出差异。(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比重数据显示,1992-2006年间,企业部门、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呈现增加的趋势,居民部门则出现了下降趋势。
欢迎分享转载→ xcis9.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
下一篇:我市召开文化市场管理调度会